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印尼為什麼要屠殺數十萬華人?

近日,針對印尼軍政府50年前的大屠殺暴行,印尼史無前例地舉行了一場公開研討會——1965-1966年間,印尼軍政府血腥清洗了國內數十萬“親共左派”。一般認為,被屠殺的總人數超過了50萬,其中約30萬是華人。研討會由非政府組織“全國人權委員會”主辦,得到了印尼官方的認可和支持。這是大屠殺發生後50年來​​,印尼官方首次允許公開討論。
因華人在被屠殺者當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這場慘劇在中國也常常被稱作“1965年排華大屠殺”。那麼,為什麼華人在印尼,會多次遭受類似的橫禍呢?

導火索:印尼共捕殺陸軍高級將領;陸軍清洗數十萬“親共左派”

1965年大屠殺,肇始於印尼共與印尼陸軍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總統蘇加諾為了搞“有領導的民主”(簡單說來就是推崇個人威權,摒棄議會民主),一手借助陸軍的支持,一手又扶植印尼共來牽制陸軍。1951年,印尼共只有不到1萬名黨員;到1963年,黨員人數超過了200萬;到1965年,超過了300萬,成為印尼國內人數最多的黨,也成為僅次於蘇共和中共的世界第三大共產黨。沒有蘇加諾的扶植,是做不到的。同期,印尼陸軍也在鎮壓國內叛亂的過程中一路坐大,且與蘇加諾關係日趨惡劣。蘇加諾左傾,與蘇、中交往頗多;陸軍右傾,與美國中情局往來密切。蘇加諾懷疑陸軍不忠於自己,想要往陸軍內部安插政治委員;陸軍也高度戒備蘇加諾,極力反對他和印尼共提出的建立“第五軍種”(武裝化的民兵組織)的計劃。①
這種矛盾到1965年,因蘇加諾病情惡化,已呈一觸即發之勢。美國中情局該年1月26日的一份機密備忘錄分析稱:“蘇加諾的維也納醫生認為,如果不盡快為他進行手術取出腎結石的話,他一兩年內就會去世——可能很快就會暴斃。即使他做了手術,他的壽命和身體機能也非常具有不確定性。……(這使得)印尼共產黨及其對立派別之間的政治爭奪已經白熱化。”②1965年8月3日,蘇加諾突然病倒,緊急召回了正在中國訪問的印尼共領袖艾地。與艾地同機返回的中國醫生對蘇加諾的病情非常悲觀。8月中旬,印尼共舉行政治局會議,通報和討論了蘇加諾的病情,艾地在會上表態:是我們首先撲過去呢,還是等著讓別人撲過來?我更傾向於先下手。③
1965年9月30日深夜,在印尼共的策劃下,印尼總統衛隊營長翁東中校等人發動政變,6名陸軍高級將領人頭落地,此即“九卅事件”。隨之陸軍將領蘇哈托發動反撲,翁東等人潰敗,蘇加諾成為傀儡,包括印尼共領袖艾地在內的數十萬人被清洗;被誤殺者不計其數。
印尼共主席艾地(左二)在“九卅事件”前夕檢閱印尼共女志願軍印尼共主席艾地(左二)在“九卅事件”前夕檢閱印尼共女志願軍

大清洗:雖無確證,軍政府仍渲染中國參與政變,煽動反華暴行

大屠殺中,華人之所以首當其衝,與蘇哈托軍政府宣稱中國支持了印尼共的政變,有莫大關係。不過,迄今為止,還沒有材料能夠證明中國直接參與了“九卅事件”。美國中情局的看法是:
“關於共產黨中國在政變前向印尼秘密運送武器一事,……只能說中國人給印尼運送過武器。這些可疑的武器好像都是經過雅加達港口進入印尼。然後存放在附近的空軍倉庫裡。沒有證據表明印尼共產黨在政變前得到過任何武器。顯然,同中國人進行武器交易密談的是蘇加諾,而不是印尼共產黨。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印尼共產黨曾秘密接受過任何中國武器,這裡指的當然是數量可觀的武器。”“應該認為,沒有證據證明中國直接插手了這次印尼政變。艾地最後一次到北京訪問中國領導人的時機本身並不能作為確證,它既不能證明中國人事先知道印尼共在策劃政變,也不能證明中國人可能最先向艾地提出政變的主意。”④
雖然沒有證據,但蘇哈托軍政府的宣傳是有效的。“九卅事件”後,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等機構遭到了搜查和搶掠;普通華人的遭遇更為淒慘。美國中情局在1966年4月1日的一份特別報告中寫道:“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地知道中國在多大程度上捲入了那次政變。可以獲得的情報主要來自印尼一方,這些情報大部分都根據領導人的需求被歪曲或者被粉飾過了。他們意識到了群眾中的反華情緒,並通過渲染華人在事態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試圖利用這一情緒。……據說軍方故意散播中國人捲入政變的消息,並且看起來成功地在印尼民眾中煽動了反華情緒。”⑤
研討會現場。 此次研討會,有大清洗倖存者、軍隊將領及歷史學者等多方人士參加研討會現場。此次研討會,有大清洗倖存者、軍隊將領及歷史學者等多方人士參加

主公制度:畸形的經濟體制,嚴重惡化了印尼華人的政治處境

華人在印尼的悲慘境遇,除了蘇哈托軍政府的刻意煽動之外,還有更深遠的歷史原因。試舉三例:
1、因為在二戰中的立場不同,華人在戰後被扣上了“殖民主義殘餘”的帽子
20世紀初,東南亞原住民和南洋華僑的民族意識,大略同步甦醒。但在稍後的二戰中,二者的政治立場卻分道揚鑣。蘇加諾、昂山等東南亞民族主義領袖,為驅逐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殖民者,選擇了與日軍合作;當地華人則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或捐款、或參加游擊隊,與英、法盟軍站在同一陣營。二戰結束後,英、法、荷等國試圖重回東南亞,引起原住民的反抗,華人也成為原住民仇視的對象。1950年代,華僑經濟被蘇加諾政府定性為“殖民主義殘餘”,遭到嚴酷打壓。當時常見的煽動口號是“佔總人口不到3%的華僑卻控制了80%的印度尼西亞經濟”。這種煽動非常有效,但對印尼的經濟發展並沒有任何好處。比如,1959年蘇加諾將40萬華僑從鄉鎮驅逐出去,出台法令不允許華人經營縣以下的零售商業。數十萬華人流離失所的同時,原住民也陷入了既賣不出農產品也買不到日用品的困境。排華導致經濟上的停滯;為開脫經濟停滯的責任,又往往進一步刺激排華,遂成惡性循環。⑥
2、國共黨爭,波及華僑
50年代國共兩黨之間的鬥爭,也波及到了遠在印尼的華僑。蘇加諾、印尼共與北京關係良好,但印尼地方反對武裝則接受了台灣當局提供的物資和軍事援助。1958年3月,以在叛軍中發現來自台灣的武器為由,雅加達發生了逮捕親國民黨華僑的“國民黨案”,並迅速演變成無區別的排華運動,三十餘名華人社團領袖被捕,上百家華人社團被取締,七百餘間華人學校被關閉,10萬以上華人兒童失學。在此次運動中,印尼共曾多次指責印尼陸軍力度不夠。⑦1960年初,中國駐印尼大使黃鎮向印尼政府抗議了對華僑的逼遷和迫害,並要求印尼政府協助遣送那些不願意繼續居留在印尼的華僑。據統計,自1960年1月至11月底,經由廣州、湛江各口岸接待的印尼歸僑,共計88247人(另有數千人選擇去了台灣)。至1961年,印尼尚有華僑250萬人。⑧
3、畸形的“主公制度”讓華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更加惡化,1998年再成民憤犧牲品
借“九卅事件”屠殺了數十萬華人之後,蘇哈托軍政府宣布關閉了所有的華文學校,取締華文報刊,禁止華人公開慶祝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印尼文的“中國”(Tiongkok) 、“中華”(Tionghoa)被強制改為“支那”(Cina),“華人”被改稱“支那人”(Orang Cina或Turunan Cina),華人姓名也必須改成印尼人姓名。和蘇加諾時代不同的是,蘇哈託一方面將華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剝奪殆盡,另一方面卻又在經濟上放寬了對華人的限制,搞起了“主公制度”——簡單說來,就是華人企業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印尼裔的軍政官員提供經營許可證和政治保護。⑨
這種權錢結合模式,造就了不少大型華人企業,也帶動了印尼經濟的增長,但同時也進一步惡化了華人在印尼社會中的政治處境。民憤指向“主公制度”下產生的貪腐官員的同時,也絕不會放過被捆綁在這一制度上的華人企業。這實際上也是一套惡性循環:華人通過“主公制度”在經濟上越成功,在政治上也就越脆弱;政治上越脆弱,也就越需要依賴“主公制度”和貪腐官員。對蘇哈托軍政府而言,偶爾煽動排華情緒轉移民眾視線,也不失為一種應付民憤的“好辦法”。故而整個蘇哈托時代,政府操控下的排華運動從未中斷。至1998年,蘇哈托政府因金融危機倒台,華人又一次成為了民憤的犧牲品。“五月排華騷亂”的受害者數據,迄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據志願者組織統計,雅加達有1190人被燒死,27人被打死;印尼警方則稱雅加達有451人死亡。⑩
簡而言之,自1950年代至1990年代,華人在印尼的悲慘遭遇,主要是政治惡意操弄的結果;印尼政府長期把華人當成“東方的猶太人”進行抹黑。近年來,隨著威權時代的結束,印尼華人的境況已有頗多改善,可以參政,可以使用華文,也可以過春節等傳統節日。不過與歷史達成和解並不容易。2014年,印尼正式廢除針對華人的“支那”(cina)這一歧視性稱呼;但在2015年,印尼軍方和警方卻又打壓了國內關於1965年大清洗五十週年的紀念活動;至於剛剛舉辦的關於大屠殺暴行的公開研討會,當局也聲明了不會道歉……這種反復與保守,誠如印尼官方所言,“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至於這段歷史和解之路能走多遠,尚未可知。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5個原因,治療糖尿病會推動經濟增長

糖尿病影響超過4.15億人的世界。2012年,糖尿病是導致150萬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同時,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糖尿病死亡的80%以上。根據預測,如果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不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遏制這種流行病,人受到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將上升到6.42億到2040年。
圖片:IDF糖尿病阿特拉斯

應對糖尿病將促進社會經濟增長。為什麼?
健康人群是政府更便宜。對糖尿病的醫療支出在2010年世界佔總醫療費用的11.6%。
在美利堅合眾國,人確診為糖尿病產生約13700 $每年,其中約$ 7 900是由於糖尿病患者的平均醫療支出。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平均來說,有醫療費用比沒有高出約2.3倍。大多數美國(62.4%)的成本為糖尿病護理是由政府保險(包括醫療保險,醫療補助和軍方)提供。其餘的是由私人保險(34.4%),支付或無保險(3.2%)糖尿病的累積成本,即使在新興經濟體更為驚人。2012年和2030年間,印度預計將損失$ 140個十億印尼$ 200十億中國$ 590十億
圖片:世界經濟論壇公鑰/哈佛學校衛生2014年,2015年

健康的工人對企業的資產-和商界領袖知道這一點。
對產出,收入,盈利能力,經營業績,潛在的經濟增長糖尿病的可能的負面影響可能是巨大的。在美國,10000名員工,其中820估計有糖尿病,公司必須花費超過138萬$的糖尿病相關醫療費用
糖尿病和其他可預防非傳染性疾病,可導致增加缺勤和生產力下降,而在工作中,不能作為疾病有關的殘疾的結果工作,由於早期死亡率和排除從工作場所照顧失去生產能力生病的家庭成員。
印度已經暗示,非傳染性疾病(可轉讓存款證)是商界和經濟增長構成威脅。企業領導者都知道的影響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對他們的底線。例如,在印度,超過1/4的企業領導人期望糖尿病嚴重影響他們的業務,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年度高管意見調查(EOS) 
圖片:世界經濟論壇

可以防止糖尿病。如果我們這樣做,個人和家庭將有可能提供額外的收入,把對產品和服務地方經濟。
 2型糖尿病-可以防止一個-約佔90%的糖尿病全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對付糖尿病,那麼家庭收入可在其他項目比其他醫療服務開支。健康的飲食,經常鍛煉身體,保持正常體重和避免使用煙草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此外,篩選將診斷糖尿病和必然以防止並發症,如視網膜病變,失明,腎功能的問題和截肢提供基本的治療方法的個體的關鍵。當預防是有效實施,個人和家庭獎勵與更好的健康和增加個人收入。
預防糖尿病防止世界其他主要殺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一級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在強大的早期篩查和強大的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對收割有利的投資回報前景的路徑
例如,新加坡保健促進局資助健康食用油在兩餐家庭以外的使用,這是預計到2020年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病例數並產生1100%的投資回報的舉動。此外,柳葉刀委員會在健康投資估算,2000年至2011年,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全部收入增長的24%來自附加健康生命年獲得的價值所致。在南亞,死亡率的年變化值是在2000年期間相當於平均收入的2.9%,到2011年,這是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價值的近一半。
新的商業模式,以支持預防和糖尿病的管理已經出現-與積極成果在線支持社區,數字化工具來跟踪個人行為,適用於激發個人改變他們的行為和商業模式,提供實惠的糖尿病護理已落實的遊戲技術,提供改善健康和社會經濟後果。
例如,Clinicas德爾AZUCAR,一站式商店由風險投資支持的墨西哥社會企業提供負擔得起的價格向那些最需要它的連續糖尿病護理病人為中心的方法。所有的最新進展指向健康人對準健康業務的尚未開發的潛力。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翁啟惠 醣蛋白研究創新製藥技術新革命

主題:翁啟惠 醣蛋白研究創新製藥技術新革命

人 物 專 訪  翁啟惠 醣蛋白研究創新製藥技術新革命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 文字編輯:鄒珮珊 , 攝影:王漢順 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 同合作,成功使大腸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 。這項技術被科學界譽為蛋白質藥物製藥技術的新革命。 二○○四年一月十六日,世界頂尖科學雜誌(Science) 刊登 了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翁啟惠在醣蛋白研究領域的 最新突破,引起全球矚目。 Science以大篇幅介紹此一突破性研究,翁啟惠和著名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舒茲共同合作,成功使大腸 桿菌產生突變,並能直接大量生產醣蛋白。 由於過去在醣蛋白製藥上,只能透過高等動物細胞培養,再經 過複雜的分離過程產生醣蛋白。如今,利用細菌就能製造醣蛋 白,讓許多藥物成本大幅下降,效率更高,且更符合人體所需 ,從此為基因藥物技術研究開創出另一片新天地,未來應用也將更為廣泛。 這項技術被科學界譽為蛋白質藥物製藥技術的新革命,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更在日前故院長錢 思亮九十七歲誕辰紀念演講會後表示,「相當看好翁啟惠有機會因為這些科技獲得諾貝爾獎 。」 國際醣蛋白研究權威 近年來,翁啟惠在生物化學和新藥研究不斷出現新突破,光是翁啟惠擁有的專利發現就高達 60項之多,發表超過 460篇論文,更是全世界第一位成功以酵素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的科學 家。 由於研究成果傑出,翁啟惠在一九九四年榮登中央研究院第二十屆院士,一九九六年獲選美 國藝術與科學院士,之後又於一九九九、二○○○年獲得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 (國際酵素工程類)和The 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 (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等大獎。 翁啟惠更在二○○二年四月三十日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此殊榮是美國科學家的最高 成就表現,翁啟惠也成為全球極少數擁有雙料院士資格的科學家。 身為曉譽國際醣蛋白研究的權威,但面對眾多光環加身,翁啟惠卻始終深居簡出、低調以對 ,近兩年來台灣、美國兩地來回,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的籌建構思發展方向。 高聳的眉毛、加上臉部堅毅線條的翁啟惠,乍見之下的神情頗令人肅然起敬,顯得不善辭令 ,卻在一談起科學和研究後,從小在台灣嘉義縣鄉下長大的他,立即流露台灣鄉土的純樸特 質,對科學的熱忱不言而喻。 「過去醣類常被當成是澱粉等生活用品,科學家對醣類不是不清楚,就是認為不重要。但是 ,現今利用生物科技,卻可對醣份子的功能做深入研究,並將醣分子應用在全新的藥物開發 上。」翁啟惠說話語調、速度規律,字字嚴謹。 對於日前刊登在 Science上的最新研究,翁啟惠緩緩解釋說,研究人員採取引導式的演化技 術,把大腸桿菌變成可合成大量醣蛋白的「生物技術工廠」,成功大量生產醣蛋白,大幅降 低藥物成本,加快基因藥物開發。 翁啟惠帶領的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團隊也持續運用酵素合成醣分子,並採遺傳 工程方式修飾酵素,發展醣晶片作快速檢測。 翁啟惠指出,治療乳癌的醣蛋白藥物目前也正在研究中,希望製造出有效的疫苗以引導出能 辨別癌細胞的抗體,將來此疫苗注射入人體後,望能產生抗體去攻擊癌細胞。 「醣化學的應用,未來還可能發展出新型抗生素,藥效比萬古黴素更強;至於發展愛滋病疫 苗,也是新的研究方向,」翁啟惠指出。 完成台灣首篇蛇毒蛋白全合成報告 翁啟惠目前也身兼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學和化學生物講座教授,在美國領導 的研究團隊超過四十人,每年執行和參與大型整合計劃的經費平均高達 2億台幣,領導大型 研究計劃的能力備受美國科學界肯定。 雖然翁啟惠今日有如此成就,他心中卻始終感念著一位老師─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王光燦。 「是王光燦教授,開啟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翁啟惠說。 一九七○年,翁啟惠從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服役後選擇回台大化學系當王光燦的助教。王 光燦之後到新成立的中研院生化所籌備處當研究員,翁啟惠也在一九七二年跟著到王光燦實 驗室作研究。 在王光燦引導下,翁啟惠不但在生化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另一方面也在台大生化科學所進修 碩士學位。在助理研究員期間,翁啟惠多以蛋白質研究為主,共發表超過30篇研究報告,數 量之多讓許多正研究員刮目相看。 翁啟惠還記得,自己還有段時間相當著迷於蛇毒蛋白,每天腦袋裡所想的、口中所說的,都 是如何完成蛇毒蛋白合成(全合成),包括固相及液相的全合成。 翁啟惠幾乎翻遍中研院所有圖書館和蛇毒蛋白相關的任何文獻,經過無數個熬夜苦戰,翁啟 惠完成了台灣首篇和蛇毒蛋白全合成相關的完整報告,並在國內的蛋白質化學與生化領域中 ,打出了名氣。 興趣與指導教授影響深遠 事實上,在中研院漫長的七個年頭中,曾有多個研究機構主動和翁啟惠接觸,但因為翁啟惠 越來越清楚自己希望研究與興趣的領域,翁啟惠始終選擇留在中研院。 當時,已經在蛋白質和生化領域整整浸淫八年,翁啟惠想,在三大分子DNA、蛋白質和醣的 研究裡,醣分子一直是最不清楚的,卻扮演了細胞之間溝通的最重要角色,「不吸引人研究 可能是因為不重要,相反地,可能是一直未解的重要科學,」翁啟惠憑著對科學的直覺選擇 了後者。 終於到了一九七九年,翁啟惠得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所、全球知名的生物有機合成化學 大師、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進行的正是酵素有機合成的研究。 翁啟惠認為Whitesides的研究,將來應可應用到醣科學方面,於是主動聯繫上了George Whitesides,試著申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由於他在蛋白質領域的傑出表現與名聲 ,翁啟惠很快獲得核准,且是第一位從台灣獲准直接進入MIT化學系修讀博士學位的學生。 同年六月,當時翁啟惠的女兒才剛滿2歲,和其他20多歲就出國留學的同學相比,31歲的翁 啟惠,一段嶄新的人生才從此展開,翁啟惠在暑假時間提早來到麻省理工學院。 當其他同學還在度假時,翁啟惠利用短短兩個月的暑假時間進行研究。沒想到在九月開學前 ,翁啟惠已連續發表兩篇論文,讓George Whitesides大吃一驚。 「現在回想,我覺得在研究路上,到底自己興趣在哪裡?自己又跟隨什麼樣的指導教授?這 兩者,對科學家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翁啟惠說。 翁啟惠回憶,「如果說,開啟我對科學興趣的是王光燦教授;那麼讓我知道什麼是真正研究 的就是George Whitesides!」 「George Whitesides給我們很大的發揮空間,他只對學生說這個題目為何重要,而不講解 細節;他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實驗要怎麼設計?研究該怎麼做?」 認真投入研究日夜鎮守實驗室 之後,翁啟惠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找出藥理學上有用的碳水化合物 及碳水化合物的類似化合物,以拓展醫藥生物科技領域,進一步研發出癌症、微生物感染及 抗藥性藥物的新藥。 那時,翁啟惠的宿舍距離實驗室只有5分鐘路程,但為了確定每個實驗環節的精確性,翁啟 惠幾乎日夜都「鎮守」在實驗室中。 「做研究真是要很投入的!」翁啟惠強調。 就因為這種投入、專注的拚勁,翁啟惠只花三年就順利拿到麻省理工化學所博士學位,累計 發表近二十篇論文,是一般博士生的七、八倍之多。 現任Optimer生技公司執行長張念慈,當時是翁啟惠的研究室學長,對翁啟惠驚嘆不已,「 這簡直是天才型的科學家!如果以後我有機會創業,一定要找這種科學家合作!」 事實上,不只張念慈萌生未來想找翁啟惠合作的念頭,翁啟惠離開MIT進入哈佛大學進行博 士後研究期間,當時全球第一大生技公司Genentech和杜邦也在一九八三年主動與翁啟惠聯 繫,希望能網羅他進入研究團隊。 在「前」途和「錢」途的雙重攻勢下,反倒讓翁啟惠深深感覺到自己對學術研究的高度興 趣,最後還是選擇留在學校發展,並在一九八三年進入美國德州Texas A & M University 化學系從助教做起,並積極投入研究酵素抑制劑和多醣的合成工作。 翁啟惠希望運用酵素合成與醣相關的分子,並進一步將酵素抑制劑發展成抗癌及抗愛滋病 等新藥。 一九八七年,翁啟惠將其開發的酵素抑制劑,成功技術移轉給製藥公司G. D. Searle及跨 國農業生技公司Monsanto(孟山都)。由於研究成果傑出,翁啟惠以不到三年時間,就從 助教授升至副教授,更在一年內正式升格為該校化學系正教授。 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掀革命 一九八九,全球聞名的研究機構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延攬翁啟惠進入該團隊 ,翁啟惠也開始對「醣類」進行完整而深入的研究。 一九九四年,翁啟惠研發出一套快速篩選新藥的「高速化學平台」而自行創辦Combichem 公司。 同年,翁啟惠開發的另一項「醣類合成技術」,也成功移轉給Neose醣類製造公司,杜邦 製藥更在一九九八年以2億美金併購 Combichem公司。 之後,翁啟惠又成功研發出「一鍋法(One pot)醣類合成技術」,由於技術十分新穎, 此項研究也獲刊在一九九九年二月的Science期刊上。 翁啟惠發明的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幾乎掀起醣類化合物學的大革命,未來只需按照電腦 自動化程式輸入所需材料,就算不用專家也能快速合成醣化合物。 Science期刊更生動的形容,「合成多醣分子,簡單的就像一頓自製的微波爐晚餐,不必 燉也不必熬!」 翁啟惠這項一鍋法醣類合成技術,之後經由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給 Optimer,翁啟惠不但成為Optimer創辦人,亦擔任該公司科技顧問團主席,而Optimer的 執行長也正是昔日研究室學長張念慈! 翁啟惠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成功以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多醣及醣胜?的學者,這兩種方法 目前也被工業界用來開發治療心臟病、中風及各種發炎疾病的新藥。 這一連串對醣類研究的卓越貢獻,讓翁啟惠在一九九九年、二○○○年連續獲得Claude Hudson Award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和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會、環保署和白宮共同舉辦並頒發的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 以表揚翁啟惠利用酵素進行有機合成及相關新藥研究,並發展出安全且無污染的新化學 反應的貢獻。 對於外界掌聲連連,翁啟惠內心其實最感謝的就是他的妻子。 對於研究相當執著的翁啟惠,常是一進實驗室就忘記白天黑夜,「不少朋友都曾對我說 過,若是美國科學家像我這樣投入的,最後可能連家庭都沒有了!」翁啟惠開玩笑說。 回台推動基因體研究工作 二○○三年一月,在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大力延攬下,翁啟惠正式回國接掌中研院基因體 研究中心主任的重責大任。 雖然基因體研究是國家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但翁啟惠一年多來,不論面對政府機關或 是新聞媒體,舉手投足都顯得格外低調。 翁啟惠認為,基因體研究中心做的是為台灣紮根的工作,因此越低調進行越好;翁啟惠 把這項紮根工作鎖定在進行基因體與蛋白體的科學研究,致力發現和確認人類疾病標的 ,開發出新的治療方式和新藥研發。 對於基因體研究中心的定位,翁啟惠指出,該中心將以長期發展為目標,並計劃朝向基 因功能、細胞與分子醫學研究、化學生物、生物資訊、以及關鍵技術開發等五項重要領 域發展。 翁啟惠接著指出,台灣現階段最大難題,就在於進行長期且大型的研究計劃。因此,翁 啟惠在台灣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募適當人才,並擬定長期且完整的大型計劃。目前已延 聘超過十位相當傑出的研究員返台工作,例如世界出名的臨床研究學者陳鈴津、結構生 物專家蔡明道、新藥研發專家鄭義循、生物質語儀權威陳仲瑄及廖崇麟皆已到位,加上 多位合聘研究人員也加入團隊,為基因體中心貢獻所長。 「基因體研究中心絕不能放棄發展生技的願景(Vision),要有毅力、目標要放遠!」翁 啟惠並以自己在科學界超過三十年的經驗提醒年輕學子,「科學家時常會淹沒在錢潮之 中,因此瞭解自己、設定清楚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當我們在做人生重大決定時,待遇、資源、職位都不是最要緊的,重要的是,自己對 科學的興趣和投入!」翁啟惠堅定的說。 台灣生技產業具發展潛力 翁啟惠表示,在所有亞洲國家中,目前只有台灣和新加坡是跟隨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 局)法規運作,因此台灣在臨床研究水準等研究領域並不輸給其他國家。 加上台灣的政府、資金、人才逐漸到位,又比新加坡及其他鄰近國家更具創造力,因此 他認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還是很具發展潛力。 然而,對於目前國內產學接軌現況,翁啟惠指出,由於中研院研究人員目前是公務員身 份,因此中研院的科學家不能當公司董事、亦不可能拿諮詢費,與產業距離太過遙遠。 為避免產學關係轉向地下化,翁啟惠建議政府應進一步把產學關係透明化,清楚規範兩 者間的權利義務與關係。如此,國內學界力量才能順利匯集到產業界,兩者互相激盪, 台灣生技產學界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翁啟惠檔案Chi-Huey Wong 生日:(西元)1948年8月3日 學歷: 台灣大學學士(1970)、碩士(1977) 美國MIT化學博士(1979~1982) 現職: 美國聖地牙哥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化學與化學生物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 專長:生物有機與合成化學,及新藥研發 經歷: 1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1982-1983) 2 美國德州Texas A & M University化學系助教授(1983-1986)、副教授(1986-1987) 、教授(1987-1989) 3 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1991-1999) 4 Bioorg . and Med. Chem. 主編 5 美國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n Chem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Board Member(2000-2003) 6 德國Max-Planck Institute(Dortmond)Scientific Advisor(2000─) 曾獲得之學術榮譽: Searle Scholar Award in Biomedical Sciences(1985)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in Chemistry(1986)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 C. Cope Scholar Award(1993) The IUPAC International Carbohydrate Award(1994)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 O. C.(1994) Carbohydrate Division Wolfram Award(1995) Elected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1996) Harission Howe Award in Chemistry(1998) Claude Hudson Award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1999) 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1999) The 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Award(2000) Elected Member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生技小辭典:醣類 醣類,正確說法是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依其組成分子的繁簡,可分成單醣、雙 醣和多醣類,醣類在有機化學界研究至少已超過100年歷史。 由於碳水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極為複雜,不同組合產生不同形狀、面向和功能,變異性相 當大,以四個單醣組成的多醣體,就有一千五百萬個可能構造,十分不容易被合成。 科學家多年來一直找不出有效的合成方法或工具,因此醣類也被學界喻為是「最後疆界」 ★★本文資料來源:生技時代雜誌生技人物(Bio People)專欄 採訪:林明定、鄒珮珊 文字編輯:鄒珮珊 攝影:王漢順 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 研究計畫辦公室:100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7號  TEL:2388-2369 ext:103~107 核心設施辦公室: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TEL:2789-8060 ext:11~16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