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元拿下Instagram,你當時認為Facbeook瘋了。
30億美元求買Snapchat,你又覺得Facebook是在燒錢。
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你終於吐槽說Facebook是在為“錢多得沒地方花”尋求解決方案。
吳軍在《浪潮之巔》裡如此總結科技行業的發展規律:
“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當浪潮交替期,便會湧現新的窗口機遇,能否看清並趕上下一波浪潮,是決定大公司未來成敗的關鍵要素。”
這是一個關乎時間尺度的動態命題。
“基業”的概念都在被顛覆,談何”長青”?
在二十世紀,被商業管理奉為圭臬的《基業長青》在全球範圍內篩選被其認為符合“基業長青”原則的公司時,使用了以下六大標準:
1、處於所在行業中第一流的水準;
2、廣受企業人士崇敬;
3、對世界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4、已經歷很多代的CEO;
5、已經歷很多次產品生命週期;
6、在1950年前創立;
最後,《基業長青》的這份列表只剩下了十八家公司,其中就包括摩托羅拉,《基業長青》的作者認為摩托羅拉擁有“不斷的自我創新”、“不斷改進公司的一切作為:創意、品質與顧客滿意度”等優質基因,必然能夠永續經營。
然而,2011年,摩托羅拉作價125億美元賣給了Google,在度過了難以止虧的三年之後,Google又以不到收購價的1/4(僅僅29億美元),將摩托羅拉賣給了中國的科技公司聯想。
就像考古學家很難理解“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原因,《基業長青》對於工業革命的頻率預估,仍然遠低於後者的裂變速度。萊特兄弟1903年才發明第一家飛機,不到60年之後,阿姆斯特朗就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塊腳印;市值一度超過2500億美元的北電網絡在十年時間內就遭破產清算,新的巨頭蘋果公司僅用25億美元就收購了它的大部分專利;當騰訊在市值上躋身全球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僅次於Google和亞馬遜)後,馬化騰公開“危言聳聽”,稱自己很害怕,“巨人倒下時,身上還是暖的”,而素來以“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著稱的騰訊,也開始頻頻收購,承認自己縱使家大業大。也走不了世界上所有的路。
儘管《基業長青》已經洞察了“邊破邊立”的商業進化論,但是“基業”本身概念的顛覆,則使哈佛商學院們迫於變化壓力而亟待更新教材了——Flappy Bird就是一個例子,沒有公司,沒有股東,沒有財報,只是一個越南極客開發的手機程序,就在短短數月的時間席捲全球,用產品創造了全新的“基業”,更酷的是,人家壓根就不追求“基業長青”,一旦覺得困擾多於快樂,就主動為Flappy Bird的生命週期畫上了句點。
以矽谷為代表的美國西海岸開創了新的基業共識,用《西遊·降魔篇》的經典台詞來說,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都是以分秒為單位來應對環境變遷,與百年老店有關的理想,反而迂腐——iPhone出來之前,任誰都不會否認黑莓將成為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誰都理解駱駝能被羽毛壓倒,但是無人能夠想像得到,那堆羽毛不是一根一根慢慢飄落上去的,而是轉瞬之間就成噸的傾倒到了看似壯碩的駱駝身上。
藉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新的窗口期,矽谷再次湧動起了恍如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創業熱情,來自華爾街的扶持更使這一批電腦天才擺脫了車庫的簡陋環境,他們一如既往的爆發創意並通過編寫代碼將之實現,但是他們同時開始懂得資本財務、商業模式和市場
營銷的重要性,在與VC會面時也懂得換掉拖鞋。更重要的是,與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那一代不同,他們沒有過於濃厚的企業家情結,只要價碼合適,他們並不反對將事業併入互聯網巨頭的矩陣裡,與其說是享樂主義,不如說是性情使然——畢竟,自我價值的實現有太多種,將人生獨占性地捆綁在事業上被認為是可悲的。WhatsApp的創始人Jan Koum四年前從雅虎離職時求職Facebook被拒,還曾排隊領過食物救濟券,當他創建WhatsApp並收到Facebook的求購邀約,按照苦大仇深的小說劇情,此時他定然應該輕蔑拒絕然後放出“滾回去等著爺過幾年來收購你丫吧”之類的豪言吧,但是Jan Koum偏偏還就接受了,他還曾拒絕蘋果和Google的會議邀請,卻在2013年跑去諾基亞的世界大會,僅僅是因為對諾基亞的鈴聲有感情,矽谷更多的創業者們,大抵都是如此。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浪潮帶來了醉生夢死的人生價值觀,同時也帶來了朝不保夕的企業經營觀,危機意識壓在組織的最頂端,一邊向下分解形成張力,一邊驅動跑馬圈的運動永不停歇。無論是CEO還是股東,都意識並相信時間的不可挽回性,他們就像在情歌裡唱誦“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的男主角,人到中年驀然回首,發現只有東莞能夠提供暗戀學妹的體驗,於是甩出大把鈔票,企圖拾回埋首書本時錯過的情竇初開。皮條客們喜不自禁的迎接著一輪又一輪的土豪,並且盡心盡力的提供著“矽式服務”——“八號來自帕洛阿爾托,是您錯過的移動照片應用程序,已經被用戶點過八千萬個贊,只要二十億美元,不喜歡?沒關係,請看下面的九號,清音、柔體、易推倒的她來自聖何塞,是您錯過的……”
在整個2013年,科技公司在美的IPO數量創下自2000年以來的新高,達到45家。而根據《福布斯》的統計數據,在105家市值高於50億美元的科技股中,有70家跑贏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儘管“併購取代了創新”的評價不絕於耳,但是仍有來自銀行的大量投資者將科技股當作避風港,將曾經不屑一顧的TechCrunch拉入新聞訂閱列表,對那群“瘋狂的黑客”保持關注。
中美兩國巨頭投資收購的同與異
當Facebook巨資收購WhatsApp的消息傳到中國,在時間上和大眾點評宣布接受騰訊參股的發布會相隔不到十二小時,兩起事件雖然各自獨立,卻頗為巧合的具備些許共同因素。
Facebook和騰訊一樣,都是PC網絡社交領域的絕對霸主,而且基本都已在用戶規模上觸到天花板(或稱之為“增長可預期”),在將PC資源向移動端進行移植時豁然發現效率太低,而且由於家大業大,整體轉型速度遠比不上早就在巨頭盲區中耕耘生長多年的產品或服務,自己做太慢,又無穩操勝券的把握,只好砸下重金購買被自己荒廢掉的時間成本。
但是Facebook和騰訊——或者說中國與美國——在近年以來的併購案例上有著較大的趨勢差異:中國的BAT皆是成立並領先十年以上的巨頭,固然沒能罩住整個互聯網,但是相對結構穩定,線上的產值幾乎已被瓜分完畢,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則成為了新的增長機會,加上中國行政力量的神出鬼沒和不容忽視,純粹互聯網的雷區太多,最終還是要向傳統行業示好,用資本整合的力量來改造傳統社會形態。而在美國,除了Google之外,很難再有一家巨頭能夠與BAT一樣涉足之廣,而矽谷存在的願景,至始至終就是為了顛覆傳統社會形態,像Hulu這樣被傳統行業雜交出來的怪胎,只會在飽受鄙夷之後淪落到無人願意接盤的地步,所以哪怕是像Airbnb、Uber這類與實業經濟關聯緊密的產品,也極力維持輕巧的本質,不願過多的去與傳統行業融合。
所以Facebook收購WhatsApp,看中的就是WhatsApp的創新模式以及優質團隊,是精英與精英之間的惺惺相惜,而騰訊投資大眾點評,醉翁之意卻在後者積累下來的商戶資源,與大眾點評是否是大眾點評,其實毫無關係。
早在2012年年末的時候,Zuckerberg就與Jan Koum有過接觸,時值Facebook股價一瀉千里,美國科技媒體猜測Zuckerberg可能對WhatsApp有興趣,但是最終兩人只是保持了良好的私人關係。在最近一次財報的電話會議上,Zuckerberg還在對股東承諾Facebook正設法改善Messenger在社交通訊領域的擴張,直到今年2月9日,Zuckerberg以“讓我們一起連接世界”為開場白向Jan Koum伸出了橄欖枝,經過幾天的考慮,就在剛剛過去的情人節當天,Jan Koum跑到Zuckerberg的家裡,打斷了Zuckerberg與妻子Priscilla Chan的晚餐,說“我想好了,我願意”。(這段故事來自科技博客網站BusinessInsider,我知道看起來的確有點兒怪,但我絕對沒有杜撰任何內容……)
產品易朽,通訊永生
通訊是社交網絡行為模式中的終點應用,尤其對於公共社區而言,無論溝通得如何熱烈,最終都需要用戶相互交換通訊地址來實現社交關係最為根本的聯繫紐帶。
當郵箱承載著通訊工具的使命時,微軟拿出4億美元收購了Hotmail(與之同時,中國早期的ISP多以郵箱服務起家);
當在留下即時通訊的帳號成為流行,AOL斥資2.87億美元收購了ICQ(與之同時,中國的騰訊
QQ開始一發而不可收拾);
當Facebook和Twitter的主頁地址被印入名片,資本市場先後以高估值擁抱了它們(與之同時,新浪微博在中國網絡社交市場呈現出寡頭格局);
當得到WhatsApp之後,Facebook直接抬升了Kakao Talk、Line以及微信的身價,基於通訊錄(熟人關係)的移動通訊工具,不僅是手機短信的掘墓人,也是攪動成熟社交市場的鯰魚品種。
就在2013年,Facebook的移動廣告收入超過了PC廣告,移動用戶的高黏性打消了受限於移動終端屏幕而無法放置更多廣告展示位的憂慮,儘管承諾會讓WhatsApp獨立發展,但是WhatsApp拒絕商業化的歷史仍有可能就此終結,因為除開WhatsApp之外,所有崇尚簡潔的移動通訊工具——比如Kik、TalkBox等——都在市場上敗給了有著資本後盾和商業運營的競爭對手。讓我想想,自從Instagram加入Facebook之後,堅持了約有一年半的時間,在2013年10月,Instagram正式宣布添加廣告系統,在一份數據中顯示,Instagram的廣告表現在信息流中能夠達到超過5%的點贊率,被Facebook認為會增加其業務規模。
由於收購WhatsApp幾乎用掉了Facebook接近1/3的現金,所以至少在繼續積累幾個季度盈利成果之前,Facebook都很難再出度闊綽出手。值得關注的是Google,自從Android發展順利之後,Google就不再熱衷於佈局社交市場,它曾試探性的想要收購Snapchat和Path,卻遭遇以熱貼冷的滑鐵盧,連雅虎在收購Tumblr之後,都在去年10月的全美流量排行榜上擊敗Google重奪第一的名次,坐擁近500億美元現金儲備的Google應當出來活動活動了。
最後,據說阿里巴巴正在接觸Line,從商務到資本層面的可能性都不排除,這是真的嗎?
* 一張圖告訴你,移動互聯網裡的“一年”時間,價值幾何: